徐州工程学院筹备第三次党代会学习材料汇编之“四大观”办学理念解读
发布人:齐钰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次数:1153

近年来,我校紧密围绕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确立目标定位,一以贯之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学科渗透交融不够、学生综合素养拓展不足、专业文化育人作用不力等“四不问题”,学校在深入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科学借鉴欧美工程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上,确立了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应用型办学新理念(图1),全面设计实施“四大观”引领下的项目式、系统化、综合性改革。

1.大应用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应用观,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以八个统一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等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高度契合职业需求。

完善对接产业应用需求的专业布局。按照“对接行业、优化专业、引导创业、服务就业”的思路,紧密对接徐州市六大千亿元产业,重点建设工程机械、食品工程、土木建筑、化工环境、能源光伏、商贸物流等六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有机协同,促进学科间交叉融通,形成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计划专业和省品牌专业等为主导的专业建设格局。

重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高度契合职业发展需求。

构建对接行业标准的学生能力素质标准体系。深入调研行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明晰人才能力素质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展涵盖生产操作、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能力训练,解决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学术型”课程内容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重组、编排,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照真实生产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整合、调整与评价课程。

2大工程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工程观,忽视现实工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现实工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五个统筹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专业-学科学科-学科间渗透交融,提高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和工具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


1“四大观”办学理念及实施路径




统筹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和校外、专业和学科多方力量,遵循“理实一体、产训合一、虚实互补、开放共享”原则,打造特色优势教学科研平台。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双徐工六共建”“双支撑四融合”的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合力。

突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加强学科统筹协调,形成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建筑安全与防震减灾、文学创作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宗旨,重开发、重技术、重工艺、重解决具体问题,强化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注重将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支撑教学、反哺教学。

打造“教师即工程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进企业挂职半年以上,聘请行业企业骨干担任校内课程和企业实践的指导教师,推动教学与现实工程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既有高尚师德、优秀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将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与现实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环境,回归现实工程需求,促进学生学科知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全面对接现实工程需求,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与拓展能力。

3.大生活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的传统职业观,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以项目化的五个一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倡导小人物也要有大生活,培育学生终身受益的幸福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实现从培养技术人到培养社会人的根本转变。

突出“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变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兼顾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与非职业生活,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积极倡导“幸福生活观”,最终实现学生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高度统一。

推进工程全员覆盖。面向全体学生推进“五个一工程”,通过系统读讲一本书,让学生扩大视野、陶冶情怀;每年万名学生选修音乐素养类课程,千名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技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推进四年一贯制体育课改革,让学生真正爱上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教会学生使用科学定量方法的“真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课程教材资源。组建“五个一工程”专门教学团队,改革学分设置和课程模块,编著出版系列教材10部,建设189门选修课程,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

强化组织制度保障。按照“面向全体、兴趣导向、项目实施、分类指导”原则,建立组织、制度、课程、资源、师资等保障体系,完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大文化观针对大学文化对学生职业发展浸润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以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两级协同原则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专业文化概念,使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内化-行动,提高学生专业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

丰富和拓展大学文化内涵和范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新打造红色教育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生活文化、阅读文化、“非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形成形式多样、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系统。

凝炼专业文化核心要义。以极其精准和简练的词句高度概括专业文化核心精神,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诚信·质量·安全·绿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尚美·自由·崇文·善书”等,增进学生专业对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认同和学好专业的内驱动力。

打造专业文化展示平台。高度物化专业文化载体,收集彰显专业发展的代表性实物,创设专业文化实物展示平台,建设机电专业发动机展示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博物馆、食品文化博物馆等15个专业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平台涵育功能。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和非遗传承研究等打造专业文化建设亮点,弘扬社会主旋律,形成国内高校人文教育特色高地。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苍茫大地》并全省巡演,用文艺的形式打造了一个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平台,用大学的力量构建了一条文艺宣传和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