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
|
序号 | 申报成果名称 | 负责人姓名 | 专业技术职务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获奖等级 |
1 | 基于协同育人的“四五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陈奎庆 | 教授 | 陈奎庆 曹杰 邵晓根 宋思运 赵辉等 | 特等奖 |
2 | 基于行业需求 实施协同育人 工程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姜慧 | 教授 | 姜慧 李雁 白玉萍 朱炯 殷惠光 | 特等奖 |
3 | 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阶递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杨金云 | 教授 | 杨金云 陈守婷 刘览 张红雷 韩秀 | 特等奖 |
4 | 中文专业“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盛翠菊 | 教授 | 盛翠菊 郝思瑾 文艳蓉 潘莉 李烨阳 | 特等奖 |
5 | 依托“1+1”协同实训双平台 构建绿色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 | 张新科 | 教授 | 张新科 堵锡华 陈艳 庄文昌 李靖等 | 一等奖 |
6 | 电气信息类专业“合作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韩成春 | 副教授 | 韩成春 樊兆峰 王立文 王峰 张旭隆 | 一等奖 |
7 | 契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 | 侯进慧 | 副教授 | 侯进慧 刘恩岐 李勇 王卫东 王帅 | 一等奖 |
8 | “素养先行、实训支撑、国际视野、能力迁移”的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戴理达 | 副教授 | 戴理达 陈建明 徐建波 吴丽君 戴昕 | 一等奖 |
9 | 市场营销专业“四能导向、六化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杨雪 | 教授 | 杨雪 王朋 齐义山 谢丽丽 陈力 | 一等奖 |
10 |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体两翼三共建四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涂宝军 | 副教授 | 涂宝军 房洁 刘宇 耿中华 季晶晶 | 一等奖 |
11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中心三平台”系统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格军 | 副教授 | 张格军 刘芳 安克杰 梁化奎 司慧颖 | 一等奖 |
12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层次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实践 | 韩海燕 | 教授 | 韩海燕 尚建国 李源 朱贵达 冯岩松等 | 一等奖 |
13 | 基于创新课程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 王欲晓 | 副教授 | 王欲晓 葛奉娟 王菊 刘玉胜 石春玲 | 二等奖 |
14 | 深度融合移动学习平台的地下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实践 | 于洋 | 讲师 | 于洋 张连英 梁化强 朱炯 仇培涛 | 二等奖 |
15 | “平台支撑,项目引领,多元协同”的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郭华锋 | 副教授 | 郭华锋 陆兴华 黄传辉 王树臣 胡志强 | 二等奖 |
16 | 多层次、模块化、全过程的“五步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董金玲 | 教授 | 董金玲 李惠娟 张艳芹 郑凌霄 刘宁宁等 | 二等奖 |
17 | “特色引领、需求导向、多维协同”的数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苏有慧 | 教授 | 苏有慧 李佳 姜英姿 刘览 杜法鹏 | 二等奖 |
18 | 行动导向的“五位一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 | 燕善敏 | 副教授 | 燕善敏 吴云 孟艳 王冬云 宋扬 | 二等奖 |
19 | 以学科竞赛提升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张兵 | 高级物流师 | 张兵 李浩 赵志超 宋效红 | 二等奖 |
20 | “一中心三结合”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康晓凤 | 副教授 | 康晓凤 厉丹 胡局新 鲍蓉 孙天凯 | 二等奖 |
21 | 基于OBE理念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晓溪 | 副教授 | 王晓溪 张宁 宋美娟 何敏 杨峰 | 二等奖 |
22 | 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教育类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策略探索 | 张典兵 | 教授 | 张典兵 钱兵 庄妍 王作亮 周晨 | 二等奖 |
23 | “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的机械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胡志强 | 副教授 | 胡志强 王前 杨子建 王树臣 陈跃 | 二等奖 |
24 | 地方高校构建服务型继续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李苏北 | 教授 | 李苏北 唐翔 金晨 王靖 周子新等 | 二等奖 |